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質量管理
發布日期:2021-02-06 瀏覽次數:2127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是向全院提供各種無菌器材、敷料和其他無菌物品的保障科室,又是預防和減少醫院感染發生的重??剖?。其工作質量直接影響病人的安危和醫護質量。因此,必須加強對消毒供應中心環節質量管理。
1 清潔消毒處理
1.1 污染器械、物品回收 為防止污染器械物品在各項工序中交叉感染,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專人專車進行下收,實施有效封閉運送,運送車或密閉容器,有標識及內容記錄,車和容器使用后清潔、消毒、干燥備用。
1.2 器械、換藥碗分類浸泡 按一般污染器械和特殊感染器械、普通器械和銳利器械進行分類,并把器械關節打開,各類穿刺針及針套松開,換藥碗逐個分開,分別浸泡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消毒液中。
1.3 洗滌質量 認真執行各種物品的洗滌操作規程,要求回收穿刺針消毒浸泡后逐個用棉簽卷擦針栓注射器沖洗。各類物品清洗后,放入一定比例(按物品污染程度而定),生物酶洗滌劑里浸泡2~5分鐘,再次清洗過蒸餾水。金屬器械烘干上不油保養,包布一用一清洗,統一封閉式送洗衣房專鍋洗滌、干燥、折疊備用。
1.4 檢查包裝 各類物品包裝前,必須進行器械功能、陳舊程度等方面檢查,要求物品齊全、配套、連接嚴密牢固,清潔光亮、無銹斑、變形或破損,膠管類不發粘、針頭無鉤、無銹、通暢,包裝硬容器外觀應完整、清潔、干燥,包布清潔無破損、大小適宜。每包放置化學指示卡,在封包前由他人按各類包外標牌的內容進行核對,方可包裝。所有包裝外都應貼有簽名和有效期的化學指示標簽。
2 消毒隔離與滅菌
2.1 布局要求 嚴格區分去污區、檢查包裝區、滅菌物品存放區。做到“四分開”既工作與生活區分開,回收污物與安放凈物分開,初洗與精洗分開,未滅菌物品與滅菌物品分開。下收下送車嚴格區分,做到專車專用,各行其道,使用后清潔消毒,并按固定區域放置,各工作區臺面每次操作完畢后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濕拖,每天三氧消毒機定時進行空氣消毒2次并記錄。
2.2 滅菌物品存放區管理 嚴格控制無菌物品存放區進出人員,在崗人員按要求著裝。滅菌物品分類存放在專用柜內及架上,有側孔金屬其側孔應呈關閉狀態,布類或紙類包裝物品注意潮濕,物品排放與發放按左進右出順序進行,先消先用,有效期7天,不得有過期包。出區后未經使用的無菌物品嚴禁返回須重新滅菌,無菌物品存放區每天三氧消毒機定時進行紫外線空氣照射并記錄。
2.3 消毒員管理 合理配置專職消毒員,必須持證上崗。對其進行崗位培訓,不定期組織學習有關安全及專業知識學習如《消毒技術規范》、《脈動真空蒸汽滅菌操作規程》等,強化安全意識,認真執行管理制度。
2.4 消毒滅菌 每天由一名消毒員接受各臨床科室送入的各類包并檢查包的重量、體積是否符合要求。包的完整性、外標簽及書寫內容是否規范。在滅菌操作時嚴格掌握載裝量,隨時注意觀察滅菌器運行情況,詳細記錄滅菌器的壓力、溫度、時間、鍋號,檢測化學指示卡變化以確定滅菌效果。
3 滅菌質量監測
3.1 壓力蒸汽滅菌監測 工藝監測每鍋進行并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每包進行,每個物品包、器械包內放置化學指示卡,外貼消毒指示標簽或斑馬指示膠帶,生物監測每月作嗜熱脂肪桿菌芽胞菌培養,每天開鍋滅菌前進行b-d試驗檢測,保證柜室內無殘留的冷空氣。
3.2 滅菌物品檢測 每次針對不同的滅菌物品進行采樣,滅菌后物品不得檢出任何致病微生物,滅菌物品合格率100%。
4 物品供應與發放
4.1 查對制度執行 發放人員認真執行查對制度,包括查對領物科室,物品種類、名稱、數量、物品有效期并與下送人員核對交物。
4.2 按臨床科室要求提供如數合格的無菌物品 下送人員在物品發放時與科室接物人員認真核對下收三聯單與無菌物品的名稱、消毒日期、有效標志,做到收發無差錯,并經常向臨床科室了解情況,交流信息,征求意見,不斷改進工作。
4.3 保證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安全 由器械科負責采購一次性醫療用品,供應室在使用前查驗“三證”和包裝上的標志、產品名稱、生產地址、商標、批號、日期、滅菌標志、滅菌日期、有效期。輸液器、注射器應配套,清潔光亮。
4.4 急救物品供應齊全 備好基數,確保臨床科室搶救病人使用。
5 加強物資管理 杜絕物資流失 低耗高效是市場經濟對醫院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成本核算是醫院低耗高效的目標基礎為達到成本控制,避免浪費和流失,做到固定物資有專帳登記,消耗流動物資管理落實到人和班次,器械損耗報廢手續符合要求。
總之,醫院消毒供應室質量控制,應關注工作的“輸入環節——操作過程——結束結果”三級結構形成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從“事后檢查”,轉變為“事先預防”,把“事后重處理”轉變為“事前把關”[3]。做到以防為主,防檢結合。
上一條:護士出國如何選擇?